每个视频需输入对应标题,该标题在更多视频列表和件标题显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广东华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隧建设”)党委书记、董事长弓毅伟表示,作为轨道交通领域的链主企业,华隧建设聚焦新质生产力,不断践行“奉献精品 造福社会”的企业使命,围绕“核心竞争力突出的地下工程建设运营商”的企业愿景,坚守“品质、诚信、奋进、健康”的核心价值观,秉承“一手抓规模、一手抓利润”的发展模式,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持续巩固科技创新、成本领先和团队高效三大优势,不断提高公司发展的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弓毅伟说。
深化科技创新,激发新动力
华隧建设以盾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新材料研发中心“三大中心”为核心,以盾构技术学校为纽带,以司属中铁华隧、华隧威、华隧高科、华隧绿建及承建项目为载体,推动公司技术创新落地转化。截至2024年11月,华隧建设拥有有效国内专利99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获得日本发明专利1项、德国发明专利1项;拥有以华隧“五大发明”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多项科技成果是经专家认定为国际领先、国际首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弓毅伟介绍,上述科技成果均在公司承建项目得到了有效应用,在保障安全、节约成本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工程项目建设。华隧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找准轨道赛道,布局新产业
一流企业不仅需要产品卓越、品牌卓著,还需要创新领先、治理现代。
弓毅伟表示,一方面,华隧建设通过布局新赛道,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降本增效,目前,围绕轨道交通已形成包括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预制构件、运营维保、绿色建材研发、资源循环利用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对内节约成本,对外获取利润。比如,2023年,华隧威已在省内拥有6个预制构件生产基地,产值同比增长44%,利润同比增长101%;华隧高科在原有细分市场不断精进技术水平,新拓超高压旋喷桩技术加固业务,实现了“三个首次突破”。另一方面,公司坚持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成本管理,打造信息化成本管理优势:在采购端通过供应链管理赋能降本增效,推动实现资产数据化、决策智能化、作业高效化;在使用端以广联达G9系统为核心,实现实时记录成本数据、清晰各项目成本目标。
优化管理效能,发展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华隧建设以智能化手段实现安全、优质、高效履约。”弓毅伟介绍,一是实行科技兴安,采用“互联网+”安全管理模式,为安全生产“擦亮”智慧双眼。二是项目建造智能化赋能智慧工地,在重点项目进行智慧工地试点,打造工程全周期数字化建造体系,提升企业资源整合与配置能力。三是管理数字化赋能企业管理信息互联互通,为管理决策提供客观、科学、标准的数据支撑,不断推动企业管理从经验管理向信息数据化管理转变。
弓毅伟表示,面向未来,华隧建设将紧跟时代脉搏,抓住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机遇,向“新”而行,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含“新”量,打造轨道交通领域的领军企业。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史成雷
【通讯员】路秀英、黄冰清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周丽娜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杠杆配资公司_股票配资杠杆_杠杆炒股配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