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许多文章中反复提到过,游牧民族的最大弱点就是人口稀少,承受不起重大的损失。满洲的八旗军亦是如此。回顾公元1621年,明朝与清朝在沈阳的浑河一带展开激烈交锋。这场战斗,见证了大明王朝最后的两支精锐部队——四川的白杆兵和浙江的戚家军,与八旗军的生死搏杀。尽管白杆兵和戚家军几乎全军覆没,八旗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人数接近一万人。如果类似的战斗再发生一次或两次,八旗军便很难撑下去。因为它们的兵力有限,难以承受如此重的损失。而可惜的是股票配资资讯,明朝在此后的战斗中再也没有如此强悍的军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中备受关注的浑河之战。
一、历史的前奏
萨尔浒惨败发生于1619年后,明朝为了应对辽东的危局,开始匆忙部署防线。在沈阳和辽阳两座重要城市,成为了防守的重心。经历了萨尔浒的惨败后,熊廷弼被万历帝任命为辽东经略,负责指挥前线军务。为了稳固防线,熊廷弼调集了13万大军驻守辽沈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周密防备,努尔哈赤一度找不到突破的机会,因此不得不暂停进攻,沈阳和辽阳也因此度过了近一年的安宁。
展开剩余81%然而,随着1620年7月,万历皇帝去世,明朝朝廷的局势突变。继位的泰昌皇帝,仅在位一个月便因“红丸案”去世,宝座随即落入年仅16岁的天启帝朱由校之手。这一权力的更迭,随之带来的是官员的频繁更替,许多人趁机登上了更高的位置。熊廷弼虽然在军务上没有显著失误,但由于受到权臣与言官的无理攻击,最终不得不辞职回家。辽东防线的指挥权交给了袁应泰,他任命贺世贤为沈阳的总兵。
然而,贺世贤虽忠勇善战,但性格粗犷,且嗜酒成性,显然并非理想的统帅。在1621年3月,努尔哈赤抓住机会,率领大军发起进攻,目标直指沈阳,明清辽沈之战正式爆发。
二、沈阳的沦陷
沈阳一带的防守安排,依据熊廷弼的布置,有着奉集堡和虎皮驿两处兵力的驻扎。驻扎在奉集堡的是四川的白杆兵,而在虎皮驿驻扎的则是名声响亮的戚家军。这两支部队背后的历史和背景,也需要我们先了解清楚。
白杆兵,最初由石砫土司秦良玉所建立,具有极高的战斗力。白杆兵的标志性武器是自制的“白杆长矛”,特有的设计使得他们在战场上占据极大优势。此支部队在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战斗经验非常丰富。与之相比,戚家军虽然源自戚继光的旧部,但经过时间的消磨和战力的削弱,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威名。戚继光去世已久,戚家军的战斗力大大减退,曾经的精锐变得松散且缺乏训练。甚至在前线,曾出现过白杆兵与戚家军的冲突,导致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动用火炮互相对峙。
三、援军的迟来
当八旗军杀到沈阳城下时,奉集堡和虎皮驿的明军立刻接到支援命令,急忙向沈阳进发。然而,他们途中接到的却是辽东巡按张铨的紧急命令——沈阳已失守,要求部队紧急撤回辽阳。面对即将撤退的命令,川军中的部分将领,特别是白杆兵的秦邦屏、酉阳土司兵的周敦吉等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认为如果此时撤回,将无颜再见。他们主张继续前进,并且坚持要与八旗军一决高下。
在白杆兵的坚持下,其他部队不得不改变方向,继续行进,并开始渡过浑河,扎营准备迎战。然而,戚家军则滞留在河南地区,并未立即参与战斗。
四、两军对决
3月13日,八旗军迎战川军和戚家军。八旗军首先派出精锐骑兵出击,但面对白杆兵的稳固阵线,他们的进攻屡次失败。白杆兵的战斗精神极为坚韧,面对八旗骑兵的冲击,他们始终没有退缩,最终击退了敌人。尽管八旗军从一开始便占据人数优势,但面对白杆兵坚如磐石的阵地,他们并未能轻松突破。
随后,努尔哈赤不得不调动更多兵力,率左翼四旗投入战斗。尽管如此,白杆兵依旧顽强抵抗,给八旗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正如史料所记载,这场战斗,八旗军的伤亡极为惨重。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白杆兵遭遇了致命的打击。李永芳投降后金并带领清军火炮加入战斗后,白杆兵的阵地被猛烈炮火击溃,秦邦屏和周敦吉等指挥官在战斗中阵亡,白杆兵几乎全军覆没。
五、终结与遗憾
尽管白杆兵表现出非凡的英勇与战斗力,但因人数有限,无法长时间维持强大的作战力量。在浑河之战后,白杆兵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秦良玉所在的土司区域人口有限,兵员来源困难,白杆兵的力量逐步削弱,直到崇祯末年,才真正宣告了白杆兵的神话破灭。
戚家军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戚继光死后,戚家军的精神和战斗力也随之消散。即便有人想复兴戚家军,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充足的资源,戚家军在新一轮的战斗中屡屡败北。
这一切的根本问题,仍然回到了明朝的军事体制上。无论是白杆兵,还是戚家军,都难以打破明朝体制带来的桎梏。清朝虽然继承了这个体制,但依旧未能解决其中的问题,这也成为了大明王朝衰败的关键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杠杆配资公司_股票配资杠杆_杠杆炒股配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