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底,魏松(@开元心旅行)在B站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视频。这个性格内向的中年男人面对镜头总是张不开嘴,但“已经快破产了,有点绝望了,就豁出去了”。
他以旅行从业者的身份,聊了聊普遍印象中“宰客”的购物店。拍摄设备是一台用了八年的旧手机,“录了三四遍,都不知道擦擦镜头,油呲拉糊地就那么拍了”。
当时,他正处在人生最低落的时期。疫情三年对旅游业打击惨重,近二十年的创业所得也差不多全部耗光。严重时每个月亏损几十万元,手下十几家旅行社门店关停到还剩两家。他坚持不想裁员,但账上余额也只够再发三个月最低工资。
“活得特别潦倒,有一次路过超市很想喝一瓶酸奶,最后也没舍得买……当时的想法是把账上的钱发完就散伙,也算对得起大家。”
三年过去了,除了那台旧手机,魏松的生活已经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变化。
濒临倒闭的旅行社在解封后被迅速“盘活”,来自B站的订单数量是疫情前的好几倍。还有许多背景各异的年轻人看了他的视频,主动要求来旅行社工作,“现在屋子里有十几个都是B站来的有趣的灵魂”。
魏松曾经打算“解封后就停更”,现在“再不敢想停更的事,打算把视频做到退休”。
破产边缘,在B站起死回生
2021年底,魏松经营的开元心旅社已经在疫情里持续亏损。当时,魏松中学时期的好友@中正评测 在B站做数码产品测评,网友都叫他“所长”。他劝魏松,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也拍点视频。
魏松一直拒绝,觉得自己不适合自媒体,而且觉得旅游业没什么可分享的。朋友劝了大半年,等到生意濒临破产,他才破罐子破摔,决定试试做视频。在这之前,因为工作忙碌他很少看视频,B站几乎是他唯一会浏览的视频网站。
“所长”每次都会热情地帮他转发动态,很快就带来了一些流量和背书。第一个视频发布没过两天,就有一位想去四川的上海客人咨询。魏松一开始对此完全没抱期待,对流量也是“懵懵的”。
帮忙转发吆喝的@中正测评
最初,他主要分享一些热门旅游城市的攻略,拍摄剪辑都很简单粗糙。当时大多数城市都被困在疫情变化中,他的初心也只是提供一些让大家收藏参考的资料,“没有网络信息,都是从业多年的一手资料”。
而他在视频里一本正经的幽默,也贡献了很多金句,比如“有些4A景点应该直接拆除”“(某景点)蚊子多到下山就会贫血”,很多人把他的视频当相声听,亲切地称他为“旅长”。魏松自己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生活比较辛苦,我想讲话的时候就轻松一点、神经一点。”
到了2022年的国庆节,魏松的旅行社发了几个去桂林的团,客人绝大多数都是B站转化来的年轻人,他们被魏松的视频吸引而来,又被他的真诚实在打动。但当时各地的防控政策仍然多变,有三个团直接被封在了酒店。
“但是年轻人心态特别好,一点难听的话也没说,我们也想办法送吃的喝的进去,总之是一起非常愉快地度过了几天。”
许多粉丝则是看到他的困境,鼓励他、帮他出主意。甚至帮他想标题、想文案,策划内容。“早期的视频,几乎都是B站网友的命题作文。”
2023年2月,他做了一期视频,分析了旅行社海报中的种种猫腻和暗坑,这个想法就是来自B站网友的建议,后来成了他第一条播放量超过十万的视频。
2023年的春节,是全面放开后的第一个春节。魏松在B站上尝试吆喝了几个产品,没想到全部成团。本来他打算复工后就停更视频,回到原本的节奏里。但看到视频转化效果如此之好,他决定“大不了辛苦一点,晚上挤时间做视频,继续更新下去”。
到了同年五一假期,他线上的团已经全部收满,酒店也全满,甚至没有多的房间。“即使疫情前也不敢想这样的事。”
现在回看,开始发布视频时,已经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到今年,单日最多有150个旅行团,约2000人成团出发,基本都是来自B站的转化,这个数字比起疫情前都增加了好几倍。
意外收获的有趣同事
除了实际的转化率,更让魏松完全没想到的是,B站视频也成了他最好的“招聘启事”。
去年上半年,魏松在一期视频里提到,旅游行业是个人才洼地,传统旅游行业被污名化,“旅游从业者的形象一度是很差的”。没想到视频发出,他收到了一个985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冻梨的私信,表示希望加入团队。
一开始,魏松觉得百废待兴的旅游业和公司,很难对这位博士负责,但又确实好奇,“还没见过活的博士是什么样子呢”。他把各种利害状况分析了一通,对方仍然十分坚持,“学历史时要做田野工作,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做旅行已经舒服得多”。很快,冻梨从厦门来到扬州,魏松的办公室。
魏松一直想做一条丝绸之路的路线,但不知道怎么规划。“这个冻梨一来,像个百家讲坛一样,一会儿国内,一会儿国外,知识信手拈来,一口气给我讲完了。”两人一见如故。冻梨也顺理成章加入了团队,成为产品经理。
冻梨负责开发的新路线“川滇之间”
魏松很快又发现冻梨的地理知识好像比历史知识还丰富,“山脉、盆地,都在他脑子里装着”。几次深度踩线之后,他通过地势将四川和云南串在了一起,开发出了市场少见的新的线路。
因为陆陆续续收到了不少这样的私信,魏松觉得,或许B站也是一个招聘到志同道合的人才的有效渠道。
最近,魏松发了一期视频,表示视频做了一段时间,想给自己的“草台班子”招些小伙伴,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大量简历,其中不乏许多出身大厂、背景光鲜的年轻人。这完全出乎他意料。
魏松“摇人”视频下,网友的热情反馈
翻车鱼是因为那期视频加入的。他是一所知名高校的数学系博士生,读博一年,但是对国内学术环境、高校的就业情况都不乐观,已经决定退学。
他也是硬核的旅行爱好者,高中时就已经试过从昆明单车骑行到拉萨,也曾经参考“旅长”的分享去川西旅行,走过了一条新开辟的小众线路,觉得非常实用。刷到旅长摇人的视频时,从未想过从事旅游行业的他想,“如果能帮得上忙,我一定要来。”
翻车鱼负责制作的第一期视频,策划在飞机上看日出日落的线路
翻车鱼觉得,旅长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个世界总是劣币驱逐良币,但他一直是在真诚诚恳地做事。”入职不到一个月,旅长也给了他充分的信任,“放手让你去做,很多你的建议,他也都愿意接受。”
和粉丝一起升级攻略
如今,旅行资讯唾手可得,但是也有越来越多为了打卡出片、或是吸引流量的“伪攻略”。
在回复网友问题时,魏松总是要一遍一遍纠正:九月伊犁的草已经黄了,没必要去;四五月的青甘大环线还会下雪,南方的游客很难想象;瀑布有枯水期和丰水期,枯水期去看瀑布干什么呢……
“游客肯定是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打卡式攻略,才会有这些疑问。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形容词满天飞,但是让人越看越糊涂。”
魏松做了二十年旅游业,觉得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从业以来无数客人写的反馈。在B站有了粉丝基础后,他总能收到参团网友的真诚反馈,“都不能说是小作文,基本上就是充满细节的长作文。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数据库。”
他在B站的视频大致分为四个栏目:点评景点、吆喝产品、路书(户外自由行)、不同季节的旅行线路推荐。不少视频的观点、素材也都来自于数据库。
爆款视频,国内31个景点,都是他无数次带团旅行、分析数据库得到的经验
B站粉丝多起来后,大家在群里天南海北地聊天,有时还启发了他研发新产品。
其中一款主力的产品“青年解压团”,灵感就来自于粉丝群。魏松发现大家普遍工作压力大,而且经常独立出游。他就根据这些需求定制了解压团,“要求18-45岁,我们帮忙拼房,不带老不带小,不特种兵。”除此之外,还有主打吃喝玩乐的“吃喝躺平团”和为了躲避春节催婚的“开心跑路团”。
他的视频下,总有热心粉丝做汇总图、导览图以供他人参考
忙里偷闲地做了三年多视频,魏松渐渐觉得过去的经验已经不太够用。但他还有很多在视频上的新想法,比如把景点的具体玩法给讲通、讲透彻。“国内这么多景点,这个事情就可以做十年。”
但他也并不打算把视频做得多么花哨,保持最初那个粗糙的质感。
“我确实不太懂自媒体安全配资平台排名,但可能正是因为我不懂,大家才会觉得我很真实,知道什么就说什么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杠杆配资公司_股票配资杠杆_杠杆炒股配资观点